学院简介
法学院前身是法政学院,是温州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学院设法学、行政管理、国际经贸规则三个本科专业和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点、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点(MPA)。法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浙江省“十二五”、“十三五”特色专业、温州市重点专业、校“十二五”优势专业和校级重点扶持专业。法学学科是省一流学科、温州大学博士学位培育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市重点学科,法学学科在2021软科学中国一流学科排名前40%。2023年8月,温州大学获批首批浙江省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所在培养单位为法学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陈光中教授为法学院名誉院长,现有教职工80余人,聚集了全国十大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获得者在内的一批国内知名的学者、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市教学名师及优秀教师。近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4项和一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青年项目、省部级项目,科研成果荣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等奖项。获省部级科研奖4项,发表CSSCI论文240余篇。
温州大学法学院秉承“允德允法,求是求真”的院训,锐意进取,砥砺前行,致力于建设成为浙江一流、全国知名的卓越法治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阵地。
法学
一、专业概况
温州大学法学专业设立于2003年,为浙江省一流专业、浙江省“十二五”“十三五”特色专业、温州市重点专业、温州大学优势专业和重点扶持专业。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学科是浙江省一流学科,已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是温州大学博士学位授权培育点,在近三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全国80左右。
法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办学特色
本专业拥有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和丰富的海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在遵循法治人才培养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区域民营经济发展优势,践行德法兼修,实施学科融合,强化实践导向,培养“精法律、通商情、懂涉外”的复合型、高素质法律人才。
国际化特色明显。本专业同时招收国际经济法方向的本科、硕士层次的海外留学生。面向国内学生推行全英文涉外经贸法律课程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与涉外法律服务能力。与美国天普大学、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合作推行“3+1”联合培养本硕模式。学生还可申请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等境外著名高校交流学习。
国际交流与学习
人才培养质量高。学生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近70%,超过A证平均通过率的5倍,在全国法学院校中名列前茅。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二等奖、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全国“淮海杯”模拟法庭大赛亚军和最佳辩手、全国大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演讲赛浙江赛区第一名,以及其他各类省部级学科竞赛奖项200余项。
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
三、核心课程
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德法兼修、强化服务发展,紧密结合国家法治进程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有机衔接、良性互动。基础课程包括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宪法、法理学、刑法、民法、行政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中国法律史、法律职业伦理。专业核心课程涵盖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商法、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环境法等。在此基础上开设了专业特色任选课和跨专业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侵权责任法》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
省部级课程与教材建设情况
本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学科竞赛、职业发展紧密对接,开设实践与创新教育系列课程,涵盖法律演讲、辩论、文书与学术论文写作、模拟法庭、专业见习、岗位实习等,实践教学学分在总学分中占比近30%。
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生宣讲团
学生参加习近平法治思想知识竞赛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实训
四、师资队伍
法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高达95%以上,高级职称比例居省内前列,聚集有“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获得者、省十大中青年法学家、钱江学者、省151人才、省“五个一批”人才、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教学名师、温州市“瓯越特支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等一大批优秀师资,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4项及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多项成果获省部级荣誉,服务社会成效显著。同时,依托校友资源等合作关系,从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律所和企业等聘请具有扎实实践经验的实务专家共计25名担任校外实务导师,充分整合校内外优质实践资源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法学专业教师(部分)
五、教学资源与平台
学院始终重视产学研协同育人,结合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需求,先后获批省部级协同育人项目9项。联合人社、工会等单位,共建温州大学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处基地等特色实践平台,集成劳动仲裁、调解、商事仲裁等实践模块,受省人社厅、总工会等表彰8次,并被人社部推广,吸引了诸多来自国内外兄弟院校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交流。
劳动人事争议法律援助、调解、仲裁接待受理大厅(法学专业实验实训中心)
与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温州市人民检察院等单位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数十个,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毕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温州市人民检察院、温州大学创新探索“法检校”合作模式
本专业建有浙江省人民检察院非公经济检察教学研究基地,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等单位合作建立人工智能+司法改革应用研究基地,并依托“中国侨益保护研究基地”等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区域法治研究中心”“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温州市地方立法研究院”“清廉温州建设研究中心”等市级研究平台开展专业教学和学术研究活动。
全国首个中国侨益保护研究基地落户温州大学
本专业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定期举办温州法治大讲坛、私法名家论坛、法学前沿讲座、罗山法律实务讲堂等一系列品牌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设学术讲座。成功举办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2019年年会、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2023年年会等全国性高端学术会议,营造了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
著名民法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梁慧星教授做客温州法治大讲坛
温州大学承办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2023年年会
六、学生发展与就业去向
学生升学表现优异,近年来有多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全国“双一流”大学以及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知名政法院校,成功申请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南加州大学、乔治城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海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
学生获浙江省“学宪法 讲宪法”演讲赛一等奖
学生获浙江省法律职业能力竞赛一等奖
学生就业面广,就业起点高、薪酬高,职业前景好、发展潜力大。毕业生就业去向包括政府部门、法院、检察院、律所、公证仲裁机构及大中型企业,就业质量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法学专业被评为温州大学最具竞争力专业。学生考公考编成绩稳步提升,近年来考入政府部门、法院、检察院等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比例保持在15-20%左右,部分学生参加省党政机关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并被成功录用。
法学院师生参加12.4宪法日活动
行政管理
一、专业概况
温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创办于2005年,致力于培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公共部门紧缺的,具有公共精神、创新意识、协作素质、服务能力的复合型、学术型管理类人才。温州地方政府创新的强劲动力为本专业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优势条件。经过20年的建设和积累,学科发展实力强劲,拥有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点(MPA),行政管理专业建有浙江省高校虚拟仿真“公共危机管理”实验教学基地,曾获评温州大学最具竞争力专业。本专业教师科研实力雄厚,共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1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近年来为中央、省、市地方政府部门提供研究咨询报告数十份,并多次获得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政协、省、市主要领导批示。本专业依托温州大学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中心和温州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建立科研反哺教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期实现学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近年来学生考研率、考公率均在全校文科专业中名列前茅。
二、办学特色
指导学生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2024)全国总决赛金奖!(学校历史上首次);
指导学生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赛二等奖;
指导学生荣获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2024)金奖(全省第一);
指导学生荣获“建行杯”浙江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金奖;
优秀校友活跃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术型课程培养体系
双高(高水平、高博士比)师资团队
举办温州大学公共管理论坛等学术交流平台
图1 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2024)全国总决赛金奖
图2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证书
图3 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赛二等奖
图4 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证书
图5 学生获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温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办学特色鲜明,已形成“一个主旨、两个面向、三维联动”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为“一个主旨”:即以服务地方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为主旨,实行“行政管理+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懂管理理念,又有法治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聚焦城乡公共治理研究领域,凝练城市治理、乡村治理2个特色教学方向,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科研反哺教学、育人平台;
发展方向为“两个面向”:既培养面向政府部门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专门人才,又培养面向企业、社会组织的行政管理人才;
培养机制为“三维联动”:着力构建“校-政-社”三方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能够优先获得更符合用人需求、实践创新能力更为优秀的人才资源。
三、核心课程
本专业开设行政管理学、政治学、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前沿理论与实践、社会学、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公共政策分析、西方行政学说史、行政伦理学、社会统计与软件应用、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西方政治思想史、公共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等专业核心课;为加强城乡公共治理特色方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开设市政学、乡村治理专题、社区治理实务、地方政府治理、数字政府与智慧治理、社会治理概论等特色课程。
四、师资队伍
温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目前拥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接近50%,博士教师占比93.3%,温州大学瓯江特聘教授7人,浙江省公共管理学会常务理事2人,浙江省公共管理学会理事2人,浙江省政治学会理事2人。教学团队曾获浙江省“十三五”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校级重点教改项目等多项,获温州大学步青卓越教学奖,拥有浙江省“家庭事业兼顾型”先进个人、浙江省城乡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温州市551第二层次人才、“四个一批”人才、市级优秀教师、温州市瓯江青年社科学者等人才团队。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与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创新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8项以及一批省部级项目,人均科研项目数稳居省内外高校同类专业前列。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为中央、省、市地方政府部门提供研究咨询报告数十份,并多次获得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政协、省、市主要领导批示,专业教师与参加海峡青年论坛的台湾青年一道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接见。
图6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暨政府治理创新研讨会
图7 师资团队(部分)
图8 专业教师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
图9 专业教师受到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接见
五、教学资源与平台
本专业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资源,以写作与沟通能力训练为核心,以社会调查与实践为载体,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与应用技能训练,打造“校内+校外”开放式教学培养平台。在校内,依托温州市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清廉温州建设研究中心、温州大学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中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以及“公共管理协会”“星之火大学生防灾减灾志愿服务协会”“社会工作协会”三大社团,为学生科学研究、学科竞赛与社会服务提供便利。在校外,与温州市政务服务局、鹿城区新居民服务中心等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共建一批实践教学基地,为开拓学生专业视野、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奠定基础。本专业主办温州大学公共管理论坛,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实务部门工作者前来讲学,为学生搭建与一流学者、一线实务工作者对话交流的成长平台。
图10 本专业与温州市政务服务局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图11 本专业与鹿城区新居民服务中心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图12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社领军人才姜晓萍教授做客温州大学公共管理论坛
六、学生发展与就业去向
行政管理专业学风浓厚,就业前景广阔,可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从事行政管理类工作。目前,部分学生已成长为地方政府主要领导、政府部门业务骨干、高校教师、985名校博士生、企事业单位主管等,部分学生考取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苏州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双一流”名校,曼彻斯特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南安普顿大学等QS世界前100海外名校。近年来,本专业学生考研率均在25%—29%之间,在全校文科专业中名列前茅,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5%左右,且就业质量不断提升。近年来,学生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成果丰硕,其中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2024)全国总决赛金奖(学校历史上首次)、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赛二等奖、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浙江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金奖、获批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多项、获浙江省大学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二等奖、浙江省大学生经济管理案例大赛三等奖等多项。本专业学生参与撰写的调研报告曾获浙江省委书记、温州市委书记等领导肯定性批示,本专业曾获评温州大学最具竞争力专业。
图13 参加浙江省大学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决赛
图14 学生赴温州市政务服务局开展专业实践活动
图15 学生连续十余年服务“亲情中华”侨界留守儿童快乐营
图16 师生校园活动风采
国际经贸规则
一、专业概况
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发展需求,温州大学于2021年获批设立国际经贸规则专业,并于2022年开始招生。国际经贸规则专业是法学类专业,属于法学门类下的特设专业,旨在培养德法兼修,既具备扎实的中国法律知识和执业能力,又精通国际经贸规则,拥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处理国际经贸争端、国际投资争议、跨国知识产权纠纷,以及能够解决“一带一路”、国内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各类涉外法律问题的经贸法律人才。该专业已连续两年获得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A+,目前名列全国第三。温州大学是浙江省首批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国际经贸规则专业是基地的重要依托。
温州大学获批首批省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
二、办学特色
依托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专业的厚实基础和多年的留学生教育经验,立足“法律+经贸+外语”的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能够应对复杂国际经贸环境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专业汇集整合了法学院、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的跨学科师资力量,建立集“专业基础课程+特色核心课程+个性化拓展课程+实践实训课程”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在传统法学专业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实行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商事仲裁、世界贸易组织法、海商法等特色核心课程双语或全英文授课全覆盖,注重小组讨论,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学生赴联合国驻日内瓦总部实地参访交流
建有体系化的涉外法治研究平台与实践基地,拥有全国首个中国侨益保护研究基地,成立温州大学涉外法治研究中心,与温州市商务局联合成立温州市贸易救济研究院,与温州仲裁委合作成立的“一带一路”温商国际仲裁院。常年聘请校外实务专家来校授课,建立校内教师、校外实务专家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根据学生能力、特长和发展方向进行个性化培养。
学校与温州仲裁委合作成立的“一带一路”温商国际仲裁院
深入推进涉外法治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多所国(境)外大学建立密切的交流合作机制,开展涉外法治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天普大学、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等建立了“3+1”联合培养模式,学生可在温州大学学习3年,赴国外合作高校学习1年,毕业时可获得温州大学法学学士学位及国(境)外合作高校法学硕士学位。
三、核心课程
国际经贸规则专业作为法学类专业,除了开设民法总论、商法总论、经济法等共性的法学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开设国际经济法方向的特色类双语核心课程,如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商事仲裁、世界贸易组织法、海商法等。在此基础上设置了个性化的拓展课程,着重通过国际商事争端解决、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的案例模拟,并结合国际性赛事的锻炼,培养学生处理国际经贸争端的能力。基于培养“法学+经贸+外语”复合型人才的理念,该专业还系统性地开设国际贸易学、国际经贸函电(双语)、国际经贸洽谈(双语)、国际商务(双语)、国际贸易实务等经济类课程以及法律英语、英汉汉英口译、英汉汉英笔译等外语类课程,以有效提升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
学生赴宁波海事法院、义乌国际商贸城等开展专业实习实践活动
四、师资队伍
国际经贸规则专业法学院以国际法系为主体组建了一支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国际经贸规则教师队伍,教师均为毕业于国内外一流高校的法学博士,高级职称占比41.7%,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人数达75%。此外,该专业还整合了校内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的教师为该专业学生提供多学科的复合型教学。
该专业聘请全国知名知识产权专家吴汉东为名誉教授,美国律协纠纷解决分会前主席David Allen Larson担任法学院兼职教授,聘请外交部领事司领事许育红、浙江省商务厅贸易救济调查局戴连俊等为实务导师。校内教师、校外实务专家共同指导学生,注重学生实践实战能力的培养。
敦聘全国知名知识产权专家吴汉东为温州大学名誉教授
五、教学资源与平台
该专业拥有全国首个中国侨益保护研究基地、与温州仲裁委合作成立“一带一路”温商国际仲裁院温州大学仲裁庭,与温州市商务局合作成立全国首个地市级贸易救济研究机构——温州市贸易救济研究院,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等单位合作建立人工智能+司法改革应用研究基地。此外,专业依托学院开展的大量国家级、省级、市级以及校地合作项目,与司法局、贸促会、侨联、法院、检察院等实务部门和外贸行业企业组织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搭建优质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平台,打造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
与温州市商务局合作成立温州市贸易救济研究院
六、学生发展与就业去向
国际经贸规则专业以常态化的国际性模拟法庭赛事锻炼学生的庭辩能力。本专业学生在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国际投资模拟仲裁大赛、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一带一路”国际谈判大赛等大赛中与斩获诸多奖项。
学生参加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中/英文)获全国三等奖
当前我国涉外法治人才较为紧缺,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从事审判、检察、律师、公司法务等工作,在司法机关、国内外与经贸有关的政府机构、中外律师事务所、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等单位发挥作用,也可以到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继续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