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服装展示设计,鞋靴设计)
学院简介
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前身是原温州师范学院美术系(设立于1984年)和原温州大学服装艺术设计专业(设立于1988年),属国内同类院校中较早创办美术、设计、服装类专业的院校之一。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161人,硕士研究生104人。教职工105人,专任教师79人。其中,高级职称32人(教授14人、副教授18人),博士27人(在读1人)。
现有艺术学、设计学2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美术与书法、设计2个一级学科专业型硕士点,学科教学(美术)二级学科专业型硕士点。中国画学科曾是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美术学、设计学为校级重点学科。学院教师获得国家级课题11项,省部级课题21项,50万以上重大横向课题11项。
学院现有美术学(师范)、书法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6个本科专业。美术学为学院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书法学是浙南闽北地区唯一的书法学本科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浙江省特色专业、温州市重点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入选教育部“卓工计划”试点建设专业,为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浙江省特色专业。6个本科专业在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均是B级以上专业,其中服装与服饰设计为A级。美术学(师范)、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多次获评学校“最具竞争力专业”。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11门。拥有浙江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与欧洲设计学院、意大利马兰戈尼学院、意大利新美术学院、台湾大同大学、韩国及泰国等高校艺术学院建立合作交流项目,联合培养交流生、交换生,定期组织专业设计营活动。
学院现有教学用房2万余平方米。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为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实验分室50个,教学实验设备总值1200余万元。学院拥有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温州市社会美育研究中心),美术创作研究所、创意设计研究所、时尚创新研究所3个校级研究所。学院与中胤时尚、报喜鸟、红蜻蜓、芬迪等地方知名企业共同建立了10余家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温州大学美术馆总面积20000平方米,有文物、艺术作品上百件,拥有特展馆、典藏馆、数字艺术馆等4个展馆,展线600米,并设有多功能大厅、美育教室、水上T台等配套设施,一流的展馆功能规格,位于全国综合性高校前列。
学院以“强实践、能创新、富有艺术素养和创作能力的专业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好,师生艺术作品成果丰富,学生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互联网+)银奖等展赛大奖,学术影响和社会效果显著。学生就业率高,毕业生专业性强素质全面,深受用人单位的赞许。学生创业平台好,创业氛围浓厚,创业成果突出。学院在教学质量、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科研创作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学院已成为一所融纯艺术专业、设计应用专业于一体的,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具有较强办学实力、特色鲜明的省内高水平艺术学院。
美术学(师范)
一、 专业概况
温州大学源于黄溯初先生1933年创办的温州师范学校,国家第一批美术学博士生导师王伯敏、林树中等先生曾授课、就读于此。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师范)专业1984年设立,在省内高校中,美术学教育方向设立最早的综合性高校,中国画学科曾是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
二、 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立足温州、面向浙江,培养具有坚定的思想政治信念、良好的师德与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文与艺术素养、一专多能的美术专业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能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各种课型教学,组织与指导中小学学生的课外美术活动,能够从事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班级管理及教育教学研究的卓越师范人才。
三、 主干课程
1、 学科基础课程:
造型基础、色彩基础、中国画、版画、书法、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美术论文写作专题研究、教育学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育研究方法等。
2、 专业模块核心课程:
中国画山水树石技法解析、中国画工笔重彩花鸟研习、中国画写意人物研习、油画静物场景专题、油画人体专题、版画图式语言思维训练、木刻造型思维与语言表现、版画综合材料实践与媒介语言表现等。
3、 主要实践环节:
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科研实践)。
四、办学特色
美术学(师范)专业现为温州大学重点学科。2022年6月,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是浙江省首个、全国第9个通过师范专业二级认证的美术学专业。本专业专任课教师32人,其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博士学位16人,师资力量雄厚,其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4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3人。多位教师在专业协会中任要职,体现了专业教师的社会影响力,也保证了本专业与行业的衔接。
专业认证专家见面会
专业办学遵循“宽基础、精专业、重创新、高能力”的原则,一、二年级为“基础平台“模块,三、四为年级为”专业方向“模块,分国画、油画、版画三个专业方向,专业教学分学科基础类课程、专业核心类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创新类课程、跨学科专业融合类课程,整体课程体系凸显“专业化”要求,形成了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完善合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办学环境优美、设施精良,共有近2万平米教学用房,配有国画、油画、书法等专业教室,师范技能实训室、微格教室等教学基本技能类实验室。
专业大力建设美术教育实践基地与写生基地,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与温州艺术学校、温州市马鞍池小学等13所中小学建立教育实践基地,每年可接纳实习实训学生80余人。
实习实践基地
写生基地
在美术学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富有特色,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校外第二课堂,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项目,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项目中去,成果显著。近几年来,在“浙江省高等学校师范技能竞赛”中,美术学学生获得一等奖两次,二等奖八次,(全省一等奖获得者仅三名),成绩极为突出,同时,在浙江省大艺赛、浙江省大学生摄影竞赛等赛事中,多位同学获一、二、三等奖。特别是近年来学生作品在国家级、省市级的各类美术作品展赛中屡获佳绩。
实习基地中的实践教学
教育实习汇报会
“浙江省高等学校师范技能竞赛”获奖情况
学生作品
五、优秀学生
本专业人才培养成果显著,有50余位毕业生成为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骨干、教授、副教授。更多的毕业生奋斗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第一线,出现大量“教坛新秀”与“教坛中坚”,任全省县级以上美术教研员20余人。
毕业生迅速成长
优秀校友(教研员) 教研员(校友)占温州市美术教研员的70%
优秀校友(高校) 多位校友成为高校美术领域的中坚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毕业生毕业后创业,从事设计或实业,还有一部分毕业生考研考博,成绩卓著。近年来有20余位毕业于我专业的学生,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及各类师范大学等院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体现了他们对本专业的认同、对自我提升的愿望,这也从侧面说明我专业教育的成效。
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专业建设将致力于科学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更趋优化,专业特色更加明显,师资结构和业务水平进一步改善,教学改革立项取得突破,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稳步提高,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高素质的美术教育人才、创作人才甚至美术管理人才;参与地域文化建设更加深入和全面,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有较显著提升,成为立足浙南且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特色鲜明、服务地方成效突出的美术学专业。
书法学
一、专业概况
温州古为永嘉郡,有“东南小邹鲁”之称。温州书画历史底蕴深厚,著名者有黄公望、王振鹏、姜立纲,孙诒让等。晚清民国以来温州书画界更是人才辈出,其中马公愚、方介堪、方去疾等影响尤为突出,是海派文化的重要人物。
温州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书法教学工作,涌现了一批知名学者、书家,如张如元、马亦钊、张索、陈忠康等,为温州大学书法学专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20年在温州大学时任党委书记谢树华、校长赵敏等校领导高度重视下,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谢子静的带领下,依托美术学院现有办学师资基础,正式申报书法学本科专业,于2022年正式获批。
温州大学书法学专业是浙南闽北区域唯一的书法学本科专业,这不仅填补了这一区域高等书法教育的空白,而且完善了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区域布局。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书法学专业排名中,温州大学书法学专业排名49/150,层次B+,省内第4,浙闽地区第5。
图一 2023年"书学之路——高校书法教育60年“成果展交流介绍
二、办学特色
温州大学书法学专业立足温州、服务浙江、面向全国,秉持立德树人、人文素养为魂的理念,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培养原则,依托温州深厚文化底蕴与文艺优势,着重培养诗书画印“四全”人才。专业致力于拓展学生综合素养,使其掌握书法艺术的理论、知识与技法,具备临摹、创作、教学、实践及理论研究的全面能力,为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书法专业人才。
图二 书法学专业名家系列讲座之
上博副研究馆员葛亮《中国书法探源——考古发现与商周时代的毛笔书写》
图三 书法学专业名家系列讲座之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钱伟强《书来乞诗要自写 为把栗尾书溪藤——古典诗词鉴赏与创作》
图四 书法学专业名家系列讲座之
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院长洪亮《书法字法之美 一一书法字法形式美十一大法则》
三、核心课程
书法学专业充分融合书法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时代需求,加强高校、文旅单位、艺术机构三方合作,根植温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永嘉学派”“温州书画”等文化优势,构建了系统化、前沿化、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涵盖书法理论、书法技法、书法创作、文化研究、实践应用五大核心领域,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擅临摹、精创作、强实践的复合型高素质书法人才。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美术概论、古代文学与古代汉语、文字学概论、中国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论文写作等,帮助学生夯实书法艺术的理论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涵盖楷书临摹、楷书创作、篆书临摹、隶书临摹、行草临摹、行草创作、篆刻创作、篆隶创作等,强化学生的书法创作与实践能力。针对书法艺术的数字化与跨领域发展趋势,专业打造了“实践与创新教育课程组”,包含书法数字化应用、书法展览策划、文房产业协同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书法创新思维、数字化应用能力和跨领域实践能力。
图五 教师教学点评指导
四、师资队伍
本专业围绕书法与篆刻两方向,理论与实践双层面,结合校内与校外多平台,建构了“1个核心教师组+1个学科教师团+N个拓展专家队”耦合嵌套的“1+1+N”师资队伍。团队呈现以下优势:
(1)高层次的核心教师组: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与博士学位教师达100%,研究方向涵盖书法实践与美学,篆刻实践与美学,书法史论与思想史,古文字研究,书画交叉研究等,实现专业教育的深度覆盖;
(2)全方位的学科教师团:学科教师团有任课教师3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博士17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4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3人。充分结合美术与书法系雄厚的专业教师资源,将美术与美育视野落实在书法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3)宽广度的拓展专家团:现已与10余位专家学者达成密切的合作关系,构成拓展专家团,其各自的领域涉及创作指导、理论研究、实践教育、产业协同等多方面,实现实践创新的持续开拓;
(4)突出的教学科研实力:近年来本专业教师获得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累计出版专著17部。近2年来专业教师完成企事业单位委托横向项目30余项,累计到账经费260余万元。省部级人才称号2人次,市厅级人才称号3人次,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委员会颁发优秀指导教师1人次,近三年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市厅级课题3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项,引进优秀教师4人,实现师资结构优化更新。
图六 核心教师团队
五、教学资源与平台
书法学专业深度整合省内市域的优质教育资源,构建了“高校+实验室+基地+传媒+课程”五位一体的教学实践生态。以高校教学为基础,深耕专业能力;以实验室为契机,发散创新实践;以基地为枢纽,转化教学成果;以传媒为承载,展示师生风采;以课程为主脉,优化培养质量。近三年开展实践与创新教学课程12门次,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项,教师荣获温州大学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二等奖,推动产业需求与教学场景深度融合。
图七 专业文化长廊
图八 冉明《行草书法审美与实践》获温州大学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六、学生发展与就业去向
学生竞赛成果:
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笔墨中国”汉字书写大赛大学生毛笔组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印记中国”师生篆刻大赛大学生组二等奖1名,优秀奖1名。(学校历史上首次)
浙江省第十二届大学生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书漫之江”汉字书写竞赛软笔一等奖2名,三等奖4名,“石沐之江”篆刻竞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优秀指导教师1人次。(学校历史上首次)
书法报 “书法新青年·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大赛”,我校书法学专业学生获奖7人(一等奖1人,三等奖1人),入选9人,学院获评优秀组织奖。
就业去向:社会美育,文创设计,展览策划,出版拍卖,文房用具等方向。
图九 浙江省第十二届大学生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书漫之江”汉字书写竞赛软笔一等奖
图十 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笔墨中国”汉字书写大赛大学生毛笔组二等奖
图十一 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印记中国”师生篆刻大赛大学生组二等奖
视觉传达设计
本专业荣获2019、2020、2021年“温州大学最具竞争力专业”。
本专业立足区域经济文化特色,面向全国数字经济发展及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现设有“视觉传达设计”、“文创产品设计”2个专业方向。专业建设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以"新文科"建设理念为引领,通过设计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顺应“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品牌”,“中国设计”正在走向世界发展趋势,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实战能力的复合型设计人才。课程体系涵盖设计基础、品牌设计、文创设计、数媒设计四大模块,既注重以解决品牌、包装、广告、文创、数媒等视觉传达领域的设计问题,以及将数字视觉、人工智能、虚拟交互等数字技术融入多种媒介与现代传播的综合视觉传达设计能力,培养能在教育院校、设计公司、数字媒体、互联网企业、品牌企业等企事业单位及专业机构胜任设计、研究、管理工作,从事品牌设计与推广、传媒研究、视觉表现、数字交互、广告创意、文创设计、设计开发与策划的高级专业人才。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现设有“视觉传达设计”、“文创产品设计”2个专业方向班。
图1 设有视觉传达设计、文创产品设计2个专业方向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A级专业,专业排名位次为全国前2%-10%。
根据浙江省第三方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调查数据,本专业2019、2020、2021年连续3年荣获 “温州大学最具竞争力专业”。毕业生工资薪酬列全省同专业前茅,连续3年获“薪酬单项奖”。
图2 学生专业设计竞赛成果显著获国内外设计大奖二百多余项
图3 连续3年荣获“温州大学最具竞争力专业”
专业核心课
视觉传达设计方向专业核心课:
品牌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数字影像、界面设计、交互设计、商业摄影、书籍设计、剧本与角色设计、3D绘图及动画设计、MG动画及后期特效、虚拟现实与交互设计、人工智能AICG辅助设计、Touch Designer可视化编程等。
图4 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结构图
文创产品设计方向专业核心课:
产品快题设计、3D提高(渲染与效果呈现)、模型制作、包装设计、品牌设计、数字影像、文化创意设计、文创产品设计、3D打印与模型、商业摄影、虚拟现实与交互设计、人工智能AICG与辅助设计等。
图 4文创产品设计课程结构图
环境设计
一、专业概况
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成立于1993年,在 2016、2017 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中,本专业位居全国第二名。在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排名位次全国前2%-10%;旨在培育契合当下大设计理念的综合性人才。紧密对接国家“文化强国”、“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数字中国”及“双碳”战略,致力于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专业聚焦“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空间规划”、“历史街区活化与城市微创更新”、“数智技术驱动的虚拟空间建构”三大前沿领域,培养学生运用设计力量赋能乡村产业、活化历史文脉、优化城市空间、践行绿色理念,并掌握前沿数字技术开拓设计新边界,为国家重大发展需求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本专业根植温州沃土,承袭永嘉学派“经世致用”精髓,专业构建了“在地性研究-数字化转译-可持续设计”三位一体特色教学体系。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紧扣国家战略与温州大学建设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定位,坚持“重理论、重实践”的教学理念,构建“基础能力+专业深化+创新实践”三维培养体系,融合国际化视野与中国文化特色。课程内涵聚焦城乡融合创生、未来健康建筑、非物质文化活化设计三大方向,同时强化AI/VR等数智技术应用,开设智能交互空间、文化遗产活化等跨学科课程,嵌入可持续设计前沿内容等。专业依托企业工作坊、乡村设计营、国际竞赛等实践平台,推行校企“双导师制”协同育人,所培养毕业生是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主干课程
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涵盖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跨学科专业融合课程,以及实践与创新教育课程。本专业构建分层递进课程体系:
专业基础课:(设计史论、手绘/数码表达、CAD/SU建模、模型制作)奠定人文美学与数字技术根基;专业核心课:聚焦三大能力维度: ① 文化传承(历史街区更新、城乡遗产设计)服务乡村振兴,② 数智驱动(计算机辅助设计、虚拟交互设计)对接数字中国, ③ 可持续创新(景观设计、绿色建筑设计、照明设计等)响应双碳战略,跨学科选修(水彩/壁画强化地域文化转译,3D打印/设计管理支撑产业升级)柔性拓展能力边界,实践创新课贯穿浙南传统村落测绘、温州微更新项目等真题实做,以毕业设计融合三大能力输出文化-技术-生态协同方案,全面践行"经世致用"理念。
四、办学特色
本专业,以培养 “强实践、能创新、富有艺术素养和创作能力的专业人才” 为目标,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实战赋能、赛创融合、立足社会需求与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构建起一套涵盖创新创业教育、助推地方经济、紧密接轨市场与企业、契合岗位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双师型师资与三维实验室集群支撑"项目进课堂"模式——温州历史街区微更新、浙南古村落保护等大量真题项目贯穿课程;
"以赛促学"体系 成效卓著:近年斩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国国际创新大赛、全国"两山杯"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创意大赛等国家级金银奖十余项,以及乡村振兴类省级金银奖50+项,覆盖80%学生,并驱动成果转化;
依托产教融合基地与主题创研工坊,构建"真题实战-竞赛淬炼-产业落地"闭环,打造服务浙闽发展的设计师摇篮。
学生获奖作品/证书
学生发展紧扣社会需求
本专业以实践课程为特色,注重将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通过 “行走的课堂” 等形式,积极服务社会,实现学校学习与就业的无缝衔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近年来,环境设计专业师生已先后为平阳湖屿、泰顺绣涧村、苍南赤溪镇等近 30 个乡村提供设计服务。
教学资源与平台
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立足瓯越文化沃土,秉承永嘉学派“经世致用”精神,构建“在地性研究-数字化转译-可持续设计”三位一体特色课程体系,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赋能学生专业与综合素养。专业前瞻引领,率先深度融入AI/VR等智能技术,建设虚拟仿真平台,开设创新课程,实现艺科有机融合。学生成果在各级展赛及温州文创博览会中卓有成效,彰显服务地方能力。未来将持续深化AI/AR/VR技术应用,提升沉浸式教学与设计体验,拓展教育创新及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领域,培养引领未来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五、就业前景
温州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宽广知识面、突出实践能力(融合“在地性研究”、“数字化技术(AI/VR)”和“可持续设计”),秉承“经世致用”精神,发展路径多元。主要就业于建筑设计院、室内/景观设计公司、产品制造企业研发部及设计咨询机构,胜任室内外装饰、景观、家具设计及研发等核心岗位;在虚拟空间设计、智慧环境、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等新兴领域优势显著,并具创业能力。
升学深造意愿强、潜力大(2024届升学率24%),可赴国内外高校攻读设计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方向研究生。考公考编可面向自然资源与规划局、住建局、文旅局、市政园林及文博单位的规划、管理、文化保护类岗位。2024届数据(25人,截止6月5日,就业率68%:企业就业9人,升学6人,创业2人)印证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多样性,紧密契合国家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与数字经济发展战略需求。
六、优秀学生
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培养了大量兼具学术能力与实践创新精神的优秀学子,以下为代表性人物及其成就概述:
1、桑苏慧(2021级)——乡村振兴创业先锋
学术与实践融合:以环境设计专业能力投身乡村建设,主导设计并运营安吉县碧门村“山屿旷野”咖啡店,将艺术设计与商业结合,四个月创收近30万元。
竞赛荣誉:获第二届“两山杯”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建行裕农通杯”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金奖等多项奖项,推动乡村文旅发展。
2、谢仲侠(2020级)——全能学霸与组织能手
学业领跑者:智育成绩班级第一(平均绩点4.05),两度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二等奖学金及“三好学生”称号,累计荣誉30余项。
实践与领导力:担任班长期间带领班级获“校级优良学风班”称号;参与乡村振兴大赛并获奖,组织班级活动实现专业课0挂科;同时策划校级水上运动活动,展露卓越组织力。
3、王琦宇(2022级)——军旅淬炼的复合型人才
学术与体能双优:综测成绩专业第一,获浙江省政府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作为校田径队十项全能运动员,代表学校出战省大学生运动会。
社会担当:退伍军人身份背景下,担任团支书、辅导员助理,获“十佳退伍大学生”“优秀教官”称号,并主导思政微课宣传红色精神。
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服装展示设计,鞋靴设计)
一、专业概况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开办于1988年,经过37年的不断努力,2020年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2021、2022、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连续被评为A级。
新时代背景下,专业依托国家将文化产业列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和温州市打造时尚之都的战略决策,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切入点,增强人才培养的行业针对性。满足服装和鞋履行业对人才的复合型要求。如今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硕果累累,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独特的研究方向和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就业前景,是青年学子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启航点。
专业名片
二、办学特色-专业建设:打造三大一流方向
在“中国服装名城”温州、“皮革大省”浙江以及“中国鞋都”、还是“百工之乡”、“南戏之乡”、“中国刺绣之乡”。温州这片时尚沃土之上,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积极打造服装设计、服装展示设计、鞋履与饰品设计三个专业方向,致力于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力”的专业。通过艺工结合、艺商融合的模式,专业旨在服务温州及浙江服装和制鞋产业发展需求,培养社会和市场认可的应用型人才。
从产教融合的角度看,专业紧密贴合地方与产业需求。全国开设服装专业方向的大学有284所,鞋类专业方向的有13所,珠宝首饰专业的有6所,展示专业的仅有1所。本专业涵盖服装设计、鞋履与饰品设计、展示设计三大方向,结合当代市场趋势,形成了以鞋服品牌设计与终端研究为特色的品牌优势。
在人才培养方面,专业形成了艺工商文结合的“四融四新”特色。借助新工艺、新科技带来的新生活方式,开展AI赋能的鞋服、终端展示创新研究,为学生提供前沿的学习与实践机会,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谢子静院长与陈琦翔秘书长签约中国时尚产业项目
三、核心课程
01服装设计方向
-灵感跃然于T台 梦想照耀进现实-
服装设计方向培养具备服装艺术设计创新思维,熟练掌握服装造型与结构设计原理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注重审美修养、跨学科知识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强化实践与国际视野。主要课程有:设计程序和方法、时装画基础、服装结构原理与立裁、女装设计、服装数智设计、女装结构与工艺、服饰品设计、男装设计、针织服装创意设计与表现、创意设计与立体造型、品牌时装企划与设计等。
毕业后可从事品牌女装、男装、童装的设计师、礼服定制服装设计师、时尚买手、时尚造型师、服装院校教师等。毕业生得到报喜鸟集团、森马集团、艾莱依集团、江南布衣等上百家知名品牌服装企业高度的评价,并自主创立诸多优秀原创服装品牌。
02服装展示设计方向
-走向最紧俏专业,玩转空间.色彩,造型-
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设计,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运用艺术设计语言,通过对平面与立体的构成分析、色彩和造型的综合运用,精心创造出独特的空间环境以展示产品,并使观众能参与其中,打通艺术与商业,融合艺术与科技,达成人、物、空间之间的沟通与共鸣。主要课程有服装搭配设计、服装陈列设计、配饰品陈列、陈列基础构成、陈列效果图表现技法、店堂规划与设计、数字化空间展示设计、装置艺术、陈列管理、品牌视觉企划与POP设计、数字公共艺术、创统文化与会展创新设计、橱窗设计等。本方向为飞速发展的中国时尚业输送一大批从事视觉营销设计和管理的高级人才。助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开拓商展陈行业发展空间,注重理论和实践教育双管齐下,结合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教育、创业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依托温州作为鞋服之乡、时尚之都的地域优势,辐射时尚行业全领域,全面打造“一技傍身,数行通用”的最紧俏专业。
03鞋履与饰品设计方向
-匠心创作,做行业领军者-
鞋履与饰品设计专业方向以培养高素质、强能力、会创新、能创业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近年来学生在国际鞋类设计大赛中获得金奖、银奖等20余项,中国鞋类设计大赛中获奖100多项,获奖数量和级别位居全国首位,在校创业团队曾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浙江省委书记等领导的接见,近五年就业率达到100%。主要课程有鞋履款式设计、鞋履样板设计、饰品设计、皮具设计、箱包设计、创意设计、楦型设计、跟底设计、材料与应用、鞋履三维设计、电脑效果图、鞋靴工艺学、产品企划、市场营销;校企合作设计课程:男鞋设计工作室、女鞋设计工作室、运动鞋设计工作室、饰品设计工作室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备鞋履及服饰品设计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能在专业设计公司、鞋履及饰品制造企业和企事业单位从事鞋履、皮具、箱包和服饰品设计、开发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四、师资队伍--一流“双能型”师资,成果磊磊
专业师资力量强大,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8人,讲师7人,其中浙江省鞋业产业集群首席专家1人、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陈列专委会主任委员1人,中国形象协会专家1人,入选教育部本科教指委委员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浙江工匠1人,瓯越工匠1人,第二届全国文科应用转型改革名师1名,浙江省教学技能奖1人,温州市551人才第一层次1人,第二层次2人。境外访学交流6人次,企业挂职锻炼5人。校级教坛新秀2人,校级教学技能奖2人,校“学生科技创新十佳指导教师”2人,聘请校外指导师17人。
五、教学资源与平台-教学科研双核驱动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构建了“艺工商”融合的人才培养为目标注重知识基础、学术视野、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培养。引导本科生参与高水平课题研究,出国学习交流、支持学生创新创业。
现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浙江省课堂教改2门;浙江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项目1项,浙江省重点教材6部。近年来累计获批省级、市级教改项目20余项;并有多项教学研究项目获奖。本专业现承担有国家社科基金科研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研究项目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项,在服装与服饰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第四),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获得省教改项目4门。
▲《卖场陈列设计》教材是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陈列师考级唯一指定用书(韩阳主编)
▲学术著作2部,新形态教材1本,数字教材1部(金晨怡)
五大特色创建一流专业
01 搭建校企平台,构建一流基地
温州市政府发文(温政函【2015】104号),由温大美术与设计学院牵头,整合资源,联合红蜻蜓时尚集团、风笛服饰、浙江四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温州时尚学院”,产教融合地方产业培养时尚设计人才。搭建校企合作、学研互动、校地合作的三大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设计实务能力。并打破专业及方向限制,搭建跨专业学习平台,使学生所学知识从单一专业性走向多元复合化,满足现代设计产业需要。2010年参与浙江省温州服装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服装技术服务中心)建设,牵头成立技术研究中心。2013年,获浙江省服装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服装技术服务中心),创意设计研究所、服饰造型研究所、温州市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与地方知名企业还共同建立了10余家校企联合研发中心,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校企合作单位数百家。建立了中国皮革协会奖学金、时尚学院奖学金。“风笛杯”服装设计毕业作品发布会,已连续举办八届。“鑫诺杯”服装设计毕业作品发布会,已连续举办两届。中国温州“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连续六届承办。
▲温州时尚学院开学典礼
▲中国皮革协会奖学金
▲2025“鑫诺杯”温州大学服装设计毕业作品发布会
02聚焦学习体验,构建一流课程
课程设置结合温州鞋服行业特点。在艺术类课程中,融合工程技术能力训练,将管理知识融入设计课程。李运河教授负责的《鞋靴结构设计》2017年授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顾任飞教授负责的《鞋靴工艺学》2023年授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称号,金晨怡教授负责的《服饰品艺术与生活》和鲍铭莹副教授负责的《 饰品设计与美育》2门课程获得省级一流课程。结合《服饰品艺术与生活》等浙江省“新形态”教材,构建“艺工商文”核心课程体系,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全面赋能学生数智化技能与艺术素养。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鞋靴结构设计》(李运河)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鞋靴工艺学》(顾任飞)
▲省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服饰品艺术与生活》,新建智慧课程(金晨怡)
▲省一流课程建设课程《饰品与美育》(鲍铭莹)
03 以赛促学促教,助力一流氛围
本专业据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等权威机构认证,对全国高等服装院校的专业的排名中曾位列第八名。参加学科竞赛,国家级奖励98项,省部级奖励105项。指导学生作品《海盾科技——基于荧光素蛋白纤维包覆技术的远洋救生衣》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专项赛星系级相当于国家级特金奖,指导学生获得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2024年“挑战杯”大学生竞赛黑科技专项赛国级特金奖(导师:金晨怡)
▲2024年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导师:程巍)
▲2024年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导师:金晨怡)
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导师:金晨怡、叶丹、胡文超)
▲设计作品参加米兰时装周,获得2016佛罗伦萨国际时装大赛金奖,作品《太极》在意大利世博会kip国际馆获艺术梦想展金奖 作者:金晨怡(教师)
设计作品《3D塑之魅》获得国际鞋类设计大赛女鞋企业组冠军 作者:胡毓娥(教师)
漫画作品获得多次国际级大赛金奖 作者:黄容海(教师)
04跨界学习,跨境培养,培养一流学生
艺术无国界,艺术交流是相互提高之必由之路。搭建境内外合作平台,与意大利欧洲设计学院、米兰新美术学院、法国巴黎时尚艺术学院、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工业技术与设计大学、泰国东方大学等境外高校开展“3+1”、“3+1+1”和“2+2”等学位项目、短学期交流项目以及暑期交流项目,并组织著名教授和专家教师互访授课,拓展联合培养、交换生、短期访学、暑期工作营、海外实习实践、短期社团文化交流、国际竞赛等各类项目,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提升创意设计能力。近八年,约50名学生前往境外高校学习,出境人数占专业学生总数的14%。
▲谢子静院长在意大利与欧洲设计(IED)设计学院进行合作办学交流
▲18级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意大利欧洲设计学院(IED)参加3+1项目学习
▲欧洲设计学院Phillip教授来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授课
▲荷兰著名设计Charles Bergmans、英籍华人著名设计师谢鎌光先生,对学生的快题设计成果进行专业的点评
05学生就业创业有成效,展望一流前景
本专业培养的历届毕业生遍布在浙江乃至全国各地服装企业中,为服装企业认可和重用,报喜鸟集团、东蒙集团、风笛女装、雪歌女装、洛贝一女装、飘蕾女装、婉甸女装等上百家国内知名服装企业和康奈集团、红蜻蜓集团、奥康集团、卓诗尼鞋业、大东集团等国内龙头制鞋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本专业就业率近五年达到99.3%。
秉承温州大学“求学问是,敢为人先”的校训,发挥设计专业的创新性、创造性特点,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在校学生创立的鞋靴设计、饰品设计等创业工作室,经济效益可观。东蒙集团、温州嘉玛士服饰、杭州蒂言女装、宁波法涵诗服装等有很高美誉度的服装品牌都是本专业的毕业校友创立及持有。
▲由毕业学生林秀创立华服品牌“明初造衣”
▲由毕业学生姚玉莲创立宁波法涵诗服装有限公司
▲由毕业生黄艳婕KINO创立的陈列工作室,服务Oikos、 Pit、恒源祥、 Jessyline、 Rbigx、Niessing等多家服装品牌
▲毕业生杨鑫-不凡造物创始人年营业额2000万-3000万
▲14届毕业生刘响创立的Remagine品牌,自推出以来迅速在时尚圈崭露头角
服装设计与工程(卓工超豪示范班)
一、专业概况
温州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988年创办的服装专业。2012年服工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4年入选浙江省“十二五”新兴特色专业,2018年入选温州大学“十三五”重点专业,2019年立项为教育部“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温州大学最具就业竞争力专业综合奖。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温州大学最具就业竞争力专业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需求,具备科学、人文、艺术及工程等方面基本素养以及服装工程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强,有民族意识讲国家立场,有事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服务于现代时尚行业,从事产品开发及项目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商品零售及贸易、时尚传播及时尚教育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工程人才。
三、主干课程
(一)主要课程
服装人体工程学、服饰心理学、服装材料学、服装生产管理、服装结构基础、服装立体造型、服装CAD、服装设计学、服装商品学、样衣版型设计、服装史、服装市场营销、服装三维设计、成衣工艺学、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二)特色课程
服装品牌管理、成衣流水线设计实践、功能与可持续服装设计实践、服装产品开发实践、服装创新创业综合实践等。
四、 办学特色
(一)专业建设
本专业在建设具有高水平区域行业影响力和学术知名度的目标指引下,全面落实目标导向下现代时尚精英人才培养理念,在卓越工程师计划、一流专业和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中,在国内同类型专业之间均属时序与排位靠前的梯队。毕业生具备艺工结合广角知识面、产业技术链条全流程认知,扎实的工程技术基本功、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操作能力,尤其是在女装产品开发管理和男装技术管理方面有独立操作的能力。毕业生具备中高级职业经理人的基本素养,多数在长三角服装企业从事技术管理和运营管理方面的工作,毕业生创业比例在国内同类型专业中也处于较高水平。
(二)师资力量
本专业专职教师拥有中高级职称或硕博士学位学术背景(高级职称占比60%,博士学位教师占比40%),其中包括温州服装界首位博士和资深教授。专职教师中2人入选省“151”人才工程,3人入选市“551”人才工程,浙江省优秀教学名师1人,浙江省教学技能奖1人,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1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1人,省纺织服装学会副主任委员1人等。
本专业与报喜鸟服饰、法派服饰、乔顿服饰等30余家温州知名服装企业的技术专家组成的融合师资团队,保证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企业技术生态,各大院校和社会机构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导师团队,保证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服装专业技术的前沿话题,拥有广阔的专业视野。团队产出教科研项目50余项次,累计经费500余万元,为学生打造坚实的学缘背景,有力地支撑了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
(三)教学资源与平台
(1)教材资源
专业教师门经过多年的潜心教学和辛勤耕耘,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部级重点教材多部。
服装立体裁剪——(国家级精品课)
服装立体造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女装结构设计与纸样——(浙江省重点教材)
礼服设计与立体造型——(浙江省重点教材)
成衣设计与立体造型——(浙江省重点教材)
服装立体造型实训教程——(浙江省重点教材)
服装构成原理——(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
裤子结构设计与纸样——(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
服装样板技术实训——(十三五部委级规划教材)
服装版型设计课程群教材
(2)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
本专业校内教学场地充足,拥有服装人体工学实验室、智能生产实验室、服装精致版型研究室、服装定制技术实验室、面料实验室、印染实验室等高水平实验室,包括中国丝绸博物馆传统服饰研究基地(温州大学)、时尚创新研究所(温州大学)两个校内实践基地。实验室与研究基地设备装备水平高,功能全面覆盖资讯收集、人因研究、面料检测、设计研发、生产品控、销售运营等专业技术模块。
校内服装精致版型实验室
校内服装定制技术实验室
校内服装智能生产实验室
教师指导学生工程实践
成衣工艺课程展
专业与报喜鸟、飘蕾、迪哈利、奥奔妮、乔顿、东蒙等知名服装企业共建校企融合高水平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全面支撑学生课程实践的同时,也产出诸多创新创业成果。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授牌(报喜鸟集团)
学生赴校外基地实践学习
近年来,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学生获得的省级及以上项目与奖励主要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浙江省大学生服装服饰创意设计大赛十余项,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1项,以及国际、国内的学科专业竞赛40余项。
2022年11月举办的浙江省大学生服装服饰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奖学生
五、就业前景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涵盖境内外升学,国内知名服装企业从事服装产品设计、产品零售及贸易、生产技术应用研发及企业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及自主创业等方向。近2年来,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第三方调查数据显示,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创业率均居省内同专业第一。2025届毕业生考研、考公率占比达40%以上。